微积分的历史(四),发展之伯努利兄弟

约翰·伯努利(1667-1748)。

雅各布·伯努利(1654 -1705)。

世居瑞士的伯努利家族是祖传的数学世家,三代人中出了八位了不起数学家和科学家,其中雅各布·伯努利和约翰·伯努利在微积分的发展中扮演了领导的角色。

雅各布和约翰都是莱布尼兹的学生和朋友,通过莱布尼兹接触到了微积分之后,他们在一片混乱中,理清了条理、统一了术语(“积分”就是雅各布最先使用的)、建立了各种微积分技术,在他们手里,微积分这门学科变成了易于接受的形式(约翰书写了第一本微积分教材)。

虽然在约翰毕业之前,雅各布曾与约翰一起共事,毕业后不久,两兄弟逐渐产生了一种嫉妒与竞争的关系。约翰嫉妒雅各布在大学里崇高的位置。在大庭广众下或私底下,两兄弟时常互相较劲。雅各布过世后,约翰的忌妒又转移到丹尼尔,他的天才儿子。1738年,父子两几乎同时地发表了各自在流体力学的研究成果。约翰故意将自己作品的完成日期提前,使它比儿子的日期还早两年,这样他便能获得优先的荣誉。

在举世瞩目的牛顿-莱布尼茨辩论中,约翰站在莱布尼茨这一边,对牛顿发起激烈的挑战,甚至声称牛顿没有发明微积分,而且从来没有理解微积分。由于约翰对于牛顿的反对,牛顿理论在欧洲地广泛接受被拖延了很久。

有了技术,微积分的应用才会更加广泛,下面我就讲解由伯努利兄弟发展起来的几个重要的微积分技术。


1 链式法则

知道$ln(x),sin(x)$的导数怎么计算,但是$ln(sin(x))$怎么计算呢?

链式法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,大大提高了求导的效率,我们只需要知道几种基本函数的求导法则,就可以回答更多复杂的问题。

约翰·伯努利(1667-1748)在169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:“一个对数函数无论多么复杂,它的微分等于函数表达式的微分除以表达式”,比如:

$ln(sin(x))=ln'(sin(x))sin'(x)=\frac{1}{sin(x)}cos(x)$

其实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链式法则的雏形(牛顿、莱布尼兹都对链式法则有运用,但是真正被明确提出和表述要等到拉格朗日)。有了链式法则,计算导数就容易了不少。

如果$u(x)$在点$x$可导,而$y=f(u)$在点$u=g(x)$可导,那么复合函数$y=f[g(x)]$在点$x$可导,且其导数为:$\frac{dy}{dx}=f'(u)g'(x)$或$\frac{dy}{dx}=\frac{dy}{du}\cdot \frac{du}{dx}$

《高等数学》同济版

我这里说下怎么理解链式法则,以及链式法则容易出现的理解误区。

1.1 通过物理模型来理解链式法则

我们通过理想齿轮和皮带传动这样一个物理模型来理解链式法则:

Created with GeoGebra

解释一下,上面动画中,有三个齿轮,其中$x$齿轮自己有动力,我们可以把它看作自变量,而$u$齿轮和$x$齿轮通过皮带连接起来的时候,$u$的转动就和$x$相关了,所以$u$可以看作是$x$的函数,所以$u$的转动速度和$x$的速度相关(根据物理知识,还跟两个齿轮的半径比值有关)。$\frac{du}{dx}$就是$u$的速度相对于$x$速度的变化率(说人话就是$u$速度是$x$速度的几倍)。而连接$y$和$u$的皮带的话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复合函数。

观察并操作上面的动画,容易看出:$\frac{dy}{dx}=\frac{dy}{du}\cdot \frac{du}{dx}$,可以对链式法则建立直观印象。

1.2 理解误区

链式法则本身还是很好记忆的,尤其是这种形式:$\frac{dy}{dx}=\frac{dy}{du}\cdot \frac{du}{dx}$,感觉$du$仿佛可以消去一样:

这种理解是错误的,这只是一个巧合。两个$du$并非同一个函数。

注意这两幅图的坐标是不一样的。

自然无法消去,只是看起来好像可以消去:

1.2.1 一阶微分不变性

一阶微分不变性实际上和链式法则是等价的。我们回头来看看刚才横坐标为$u$的图:

1.3 小结

在一阶求导、积分的时候,把$du$看作可以消除的量似乎运转的很好,但是这些都是巧合(或者说是微积分符号设计上的巧妙,这得归功于莱布尼兹)。虽然这种误解有助于我们记忆某些定理、公式,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为什么?

否则我们就会奇怪为什么隐函数$F(x,y)=0$的求导法则是:$\frac{dy}{dx}=-\frac{\frac{\partial F}{\partial x}}{\frac{\partial F}{\partial y}}$了。


2 洛必达法则

洛必达法则其实是约翰·伯努利发明的,据说当时约翰刚结婚缺钱(丈母娘在哪个年代、哪个国家都是要吃人的),而贵族富二代洛必达喜欢数学,但是又出不了成果,于是支付了500里弗尔(按照购买力,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估计得差不多200万)购买了一系列伯努利的数学研究成果,其中就包含了让洛必达不朽的洛必达法则。以约翰嫉妒的性格,真的是连肠子都悔青了,洛必达死后约翰跳出说洛必达法则是他发明的。大家说,好的,是你发明的,但是人家都付了钱了。西方看来自古以来知识产权保护的就很好啊。

洛必达法则之所以赫赫有名,是因为它大大简化了极限的求简,是非常顺手的数学神器。

之前我写过一篇从参数方程的角度理解洛必达法则的文章: 洛必达法则 ,下面我要讲解一个可能更直观的理解洛必达法则的方法。这个方法我更喜欢,它体现了微积分的核心思想“以直代曲”。

2.1 定义

先给一个不严格的定义,洛必达法则就是在$0/0$型和$\infty /\infty $型时,有${\displaystyle \lim _{x\to a}{\frac{f(x)}{g(x)}}=\lim _{x\to a}{\frac{f'(x)}{g'(x)}}}$。

下面我们来研究下$0/0$型如何直观理解。

2.2 切线方程

之前说了$dy=f'(a)dx$,很显然这是一个过原点的一条直线,我们要把它移到A点来:

所以,容易得出切线函数是$L(x)=f(a)+f'(a)(x-a)$(熟悉直线的点斜式也很容易写出这个函数)。

2.3 洛必达法则与线性逼近

我们说切线是曲线的线性逼近,所以:

那么把A点移到$(0,0)$点呢(此时$f(x)$在$A$点处就是$0$型函数):

如果,$g(x)$也是A点处的$0$型函数:

那么问题就简单了:

$$\frac{f(x)}{g(x)}\approx \frac{f'(0)x}{g'(0)x}=\frac{f'(0)}{g'(0)}\\ \implies \frac{f(x)}{g(x)}\approx \frac{f'(0)}{g'(0)}$$

从几何上我们可以看到,离A点越近,切线就越接近曲线:

数学里面的极限$lim$就是表示无限的接近,所以我们有:

$$\displaystyle \lim _{x\to 0}\frac{f(x)}{g(x)}=\frac{f'(0)}{g'(0)}$$

这就是洛必达法则。

注意,这里有点不严格,此处默认了$f'(x)$在0点处连续。洛必达法则的实际形式应该是:

$$\displaystyle \lim _{x\to 0}\frac{f(x)}{g(x)}=\lim _{x\to 0}\frac{f'(x)}{g'(x)}$$

那么$f(x)$、$g(x)$函数值的零点并不在$(0,0)$点呢,而是在$(a,0)$点呢(此时$f(x)$在$A$点处也是$0$型函数):

所以,同样在$A$点附近有:

$$\frac{f(x)}{g(x)}\approx \frac{f'(a)}{g'(a)}$$

那对于无穷型怎么办呢?$f(x)$和$g(x)$都是$\infty $型,做一个变换:

$\frac{f(x)}{g(x)}\implies \frac{\frac{1}{g(x)}}{\frac{1}{f(x)}}$,$\frac{1}{f(x)}$和$\frac{1}{g(x)}$又是$0/0$型了。

2.4 小结

洛必达法则不过是“以直代曲”的一种应用,一种特殊情况,我们更应该把握数学思想,举一反三,而不是困囿于法则本身。


3 无穷级数

雅各布·伯努利和微积分相关的工作除了各种整理工作外,就是对各种无穷级数的求和,比如计算出像这样的$\displaystyle \sum _{k=1}^{\infty }\frac{k^3}{2^ k}=26$结果,因为比较偏技术,这里就不深入讲解了。

我们在高等数学里面也会学到无穷级数,分析是收敛还是发散,收敛的话值是多少,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要研究无穷级数,因为无穷级数的应用实在太广了,主要挑几个和微积分相关的原因。

3.1 数学的基本元素

无穷级数实际上是数学最基本的元素,比如说我们对$x^ x$进行积分:

$\displaystyle \int {x^ xdx} = \int {e^{\ln x^ x}dx} = \int {\sum _{k=1}^{\infty }\frac{x^ k\ln ^ k x}{k!}}dx$

只能通过泰勒级数展开为无穷级数,然后逐项积分,最后积出来的结果还是一个无穷级数。

所以说无穷级数其实是数学的基本元素,有些问题是没有办法绕开无穷级数的。

3.2 积分的基础

之前说过,莱布尼兹时代的积分的基本思想就是把面积切成无穷多个矩形,然后相加:

因此当时在求解积分的时候会遇到大量的无穷级数的计算,雅各布、欧拉都是无穷级数计算的大师。

当时为了简化计算,就把他们的计算结果编撰为积分表,我们现在有计算机了,自然用不上这种东西了。

3.3 泰勒级数

无穷级数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泰勒级数,这个我们下次来讲。

关注马同学
马同学高等数学
微信公众号:matongxue314